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心入脑,继续提升教工团支部活力,德州一中新校区教工团支部因时制宜,以“世界读书日”为节点,在西区成功举办“党史学习教育‘我来读原著’诵读会”。?
活动由新校区教工团支部书记李洪海同志主持,全体青年团员教师积极参会。五位青年教师代表分别朗诵《之江新语》和《为人民服务》等经典著作,并立足岗位,汇报学习心得。
董兆峰老师结合《求知善读,贵耳重目》这一经典文本谈论个人感受:《之江新语》朴实厚重的语言暖人肺腑,使人乐读愿读。作为一线青年教师不仅要汲取经典著作的营养,还要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得。
青年教师杨艺朗诵《激浊扬清正字当头》,她说,通过学习《激浊扬清正字当头》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坚决做到原则不能丢,信念不能忘。只有牢记个人身份与使命,不忘初心,自我净化,才能永葆一名教师的初心与本色。
魏洪杰老师和大家分享关于《为人民服务》的学习体会:青年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不断以“三牛精神”砥砺初心,在教育一线深耕厚植;不断完善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生活上的知心人。
活动后期,全体参会人员起立,一起诵读《为人民服务》的有关段落,用心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借以升华思想,提高境界。
李洪海同志最后做总结发言,他指出,回望党的百年征程,青年教师更应把党的历史学习好、发扬好,及时用经典著作沃灌心田、指引方向,并在各自教学岗位上努力进步,争取更大的发展!
附件:
孙伟娜老师的心得体会
山川日月,花鸟草虫原本没有感情,但人们却经常用自己的悲喜来感受世界。心情好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心情糟的时候又“感时花溅泪”。今天,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一旦稍有浮躁之心,就容易迷失方问。
而习近平主席的这篇短论为党员干部、更为我们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一言一行既是对自我的反馈,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而我们就更需要戒除浮躁,保持宁静淡泊之心,守规矩而不求利禄,戒浮躁而不虚年华,始终保持一颗冷静之心,坚守一份定力。
纵然我们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没有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安然,没有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从然,但也要试着学会戒除浮躁,从我们笔下的教案开始,从反思提升教学开始,从日常言行举止开始。
唯此,我们才能在“守护青春”的战场上,更好的与学生一起去想象《诗经》时代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起去寻找楚汉时代的西北高楼、东去大江;一起去感受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一起去寻找戴望舒的油伞雨巷、丁香姑娘。
力戒浮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倡导实干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戒除浮躁中走近文学的殿堂,感受生活赐予的点点星光~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
董兆峰老师的心得体会
回味《之江新语》,其文风朴实,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使人乐读、愿读,好似一位耄耋老者,讲述着自家小事,如此亲切温暖。
但当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快,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蜻蜓点水般的学习比比皆是,这些鲜活的例子也可给作为教师的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坚决杜绝纸上谈兵,学习要学用结合,学有所用,用有所得,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像文中所说,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做好本职工作,扎扎实实办实事、出实效,学之思之,闻之见之。
对于我们来讲,如何能够把书中的经验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这是一个大学问,要做到“求知善读,贵耳重耳。”
宋庆文老师的心得体会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紧随“爱国”之后,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我们青年教师处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开端,有激情、有干劲儿、有诗和远方。纪伯伦曾说:“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干事业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以敬业乐业为美德,以学校三大教学目标为引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为信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尽心竭力,安职乐业,为德州一中的发展接续奋斗,贡献青年力量!
杨艺老师的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激浊扬清正字当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坚决做到原则不能丢,理想信念不能忘。只有牢记自己的身份与使命,不忘初心,自我净化,才能永葆一名教师的初心与本色。
魏洪杰老师的心得体会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本是毛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发表的一篇经典文章,本文历久弥新,常读常新,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文章发表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卓绝的阶段,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着许多困难要克服,毛主席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论述,号召大家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
以历史的光芒观照当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务必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事,爱生如子,不断以“三牛精神”砥砺初心,在教育一线深耕厚植;不断完善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生活上的知心人。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教师”这一美好的称呼。
来源|新校区团委
图文|田迪 刘静 魏洪杰
审核|王振 李洪海
编辑|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