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通讯
1121高效课堂教学专刊 德州一中教师社团——读书学会会刊
创刊日期:2013年9月 本刊日期:2020年10月12日
总第132期(2020暑假后第三期) 主办:德州一中教务处·教研室
2021高考备考工作已经正式启动,2021届高三考生也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很多同学都表示,今年是新高考政策改革第一年,语文背诵篇目会有什么变化?
教育部去年9月印发《新高考过渡时期语文学科背诵篇目说明》和《新高考过渡时期数学学科考试范围说明》的通知,通知指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等省(市)”,虽然都是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但实际上划分两类:第一类:已经开始使用新教材的省市,第二类:尚未使用新教材的省市。
通知原文
很多人仍不了解各省市进入新高考改革批次,我们一起来看看!
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
那么,对于新高考,语文背诵篇目上,究竟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从教育部公布的《新高考过渡时期语文学科背诵篇目说明》文件来看:
2020年起,第二批和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将开始新高考。针对各地所使用的课程方案设置的差异和教学内容范围的不同,经研究,现就语文学科考试要求背诵篇目范围进行具体说明。
一、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按照《普通高中2017届语文学并教学指导意见》,背诵篇目为58 篇,包括文言文必修 8 篇、文言文选修Ⅰ10 篇和诗词曲40 首。(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4个省市)
二、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中使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的,参照《2019 年普通商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背诵篇目为64篇,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7-9年级推荐篇目50篇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版)推荐篇目14篇。(注: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中,2019下半年高一年级新生使用高中老教材的省份为广东、湖南、湖北、河北、重庆、福建、江苏等7个省市)
三、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中使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的,背诵篇目为60篇 ,包括文言文必修 10 篇,文言文选择性必修10 篇和诗词曲40首。(注: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中,2019下半年高一年级新生使用高中老教材的只有辽宁省)
因高考语文学科各省背诵篇目要求不一,第三批高考改革的省市中,使用“课标(实验)版”教材的背诵64篇;第三批高考改革的省市中,使用“课标(2017)版”教材的背诵60篇。
为方便考生进行复习,特此整理了语文学科高考背诵篇目汇总,2021高考语文背诵篇目(适用地区: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背诵篇目58篇
必修8篇
1.《劝学》荀子2.《屈原列传》司马迁3.《谏太宗十思疏》魏徵4.《师说》韩愈
5. 《阿房宫赋》杜牧6.《六国论》苏洵7.《游褒禅山记》王安石8.《赤壁赋》苏轼
选修10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2.《报任安书》(司马迁)
3.《过秦论(上)》(贾谊)4.《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后汉书》5.《陈情表》(李密)
6.《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潜)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
诗词曲40篇
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氓《诗经》4.《离骚》(屈原)5.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6. 《短歌行》(曹操)7.《归园田居(其一)》陶潜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12. 《越中览古》(李白)13.《将进酒》(李白)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
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石头城》(刘禹锡)
19.《琵琶行(并序)》白居易20.《李凭箜篌引》(李贺)21.《菩萨蛮》(温庭筠)
22.《锦瑟》(李商隐)23.《浪淘沙》(李煜)24.《虞美人》(李煜)25.《雨霖铃》(柳永)
26.《桂枝香》(王安石)27.《江城子》(苏轼)28.《念奴娇》(苏轼)29.《登快阁》(黄庭坚)
30.《鹊桥仙》(秦观)31.《苏幕遮》(周邦彦)32.《一剪梅》(李清照)
33. 《声声慢》(李清照)34.《书愤》(陆游)35.《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6.《永遇乐》(辛弃疾)37.《菩萨蛮》(辛弃疾)38.《青玉案》(辛弃疾)
39.《扬州慢》(姜夔)40.《长亭送别》(王实甫)
【精华选萃】
基于新课改下的数学初高中衔接研究
数学组 马立萍
一、简介部分
摘要: 从2019年九月份以来,研究高一学生数学学科现状问卷设计、调查和调查报告。了解高初中所学数学知识方法不衔接的地方,了解高初中数学学法不同地方,了解高中数学教师哪些教法深受学生喜爱,哪些教法与初中教师教法不同,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变化。然后有针对性地写出建议,对高一学生数学进行学法指导。完成中期论文《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初高中学法教法的衔接》以及结题论文《高一数学教学如何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
二、主体部分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山东省继上海、浙江之后,成为了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高考将采取3+3模式, 2020年只统考语数外。这就意味着数学不再有文理卷,而是统一的一份试卷。这对数学不好的同学来说,数学学习的难度加大。2019年秋季,我省高中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数学新教材一改以往的旧模式,教材具有模块结构特点,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在内容和材料的选取、安排及处理上,增添了应用实例和知识扩展,注意数学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在讨论问题,表述数学概念等方面,关注数学的历史与发展,关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文化。新教材知识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应用能力要求高,而高一数学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显然,教师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围绕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来调整教学行为,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本课题在上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初、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针对新教材下初高中教材衔接面临的问题,从新课程标准、知识架构、学法转变、能力要求、学生心理生理的变化等方面研究初、高中数学新教材衔接的方法问题,探索适应高中学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的方法。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数学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1.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通过研究,促使教师从研究的视角来审视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这一学习主体。反思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2)通过研究,引导教师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数学,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更好”等问题,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思念,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3)通过研究,开发校本衔接课程,从而引导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三维目标实现方案,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形式,促使同学们改进自身的学习方式。?(4)通过研究,为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解决积累经验,提供相关数据,促进教师们课程观的变革,提升教师们的校本教研水平。?本课题研究的是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问题。关注的是学生、教材、教法,研究的着力点放在课堂。着重解决的是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这一困扰新课改一线教师的现实问题。这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崭新而具体的领域。
1.3课题的界定
(1)新课程背景的说明:新课程背景是指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内容上,要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在课程资源上,要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
(2)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界定?
衔接,其词语来自电子信息词汇,是指在电子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的过程。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本课题中的衔接是指尽快达成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角色转变。高中与初中的数学衔接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选择与高中知识联系较密切的初中知识和初中删节知识,按照所选内容,内在的关联顺序,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主动学习和质疑的习惯。? 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行具体的探究与研讨,开发出建立在初高中衔接基础之上的校本教材,将从“知识衔接"”、?“学法衔接”、?“教法衔接”三个维度进行整体把握:??
①知识衔接:初高中知识衔接是一个系统的有计划的过程.开发出体现知识衔接的校本课程,是本课题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入学以后,我们将通过精心设计的"学情调查问卷"及与初中数学教师的联系、沟通,精选学生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列出知识衔接提纲,通过研究,设计出知识衔接的整体规划,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厚实基础.?
???②学法衔接:本课题将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探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探究性问题,培养探究能力,为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③教法衔接: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是否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而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2.1文献综述
在国内,新课程标准是2001年才颁布的,在全国范围内新课程教学时间不长,相关成果不多,基本还处于试验阶段,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也仅仅来自于新课程的一些培训,包括专著丛书等。国内相关课题有:1996年常州市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课题组开展了“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的课题实验;1997年启东市江龙中学在启东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启动了“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四川省凉山州西昌铁路中学1998年立项的州级课题《高初中数学衔接的教学》,这些虽都是在高中老教材的基础进行的,但其中的衔接教学措施值得借鉴。高中数学新课程正在摸索中前进,研究基础薄弱,科研项目中开展系统全面的初高中衔接研究很少,建构在全面研究基础上的初高中校本教材更是空白。?
????国外与此有关的理论有“课堂中的多元智能理论--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尝试性教学方法理论”等,这些将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2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为最近发展区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原则。最近发展区指“介于独自解决问题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成人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创造的,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是由教学动态决定的。就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具有的能力水平,而应该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一年级正处于初高中衔接教学最佳期,这时对学生进行衔接教学,既可以弥补巩固初中知识,又可顺利进入高中学习,所以本课题选取2015届高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个体在遇到新的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以求达到暂时的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建构”。数学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教师要以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依据,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组织、协调、监控和评价,以确保意义建构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认知灵活性理论和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情景性教学及支架式教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事实上就是再创造过程:我们在此并非是要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①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也善于使用它们,一般来说还可以保持长久的记忆;②发现是一种乐趣,因而通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具有动力;③通过“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们对数学教育是一种人类活动的看法。让学生学会“再创造学习”是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3.1研究设计
1、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衔接现状。?
2、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年级数学衔接教学实验。?
4、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编订。?
我们将组织初高中数学教师,结合初高中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争取完成初高中衔接知识列表。组织力量开发初高中衔接校本课程,并在高一学年完成相关衔接教学,为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衔接打下基础。
3.2研究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3.3研究方法?
课题组将从现实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数学课堂教学在初高中衔接与校本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思相结合的方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1)问卷调查法:通过向高一学生发放问卷,就其初高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了解,并进行分析,通过向初中教师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2)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数学校本教材开发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
(3)文献分析法:依据有关文献资料,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从而更好地指导课题研究与实践.?
(4)教育实验法:选取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衔接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与干预,通过两个班级的对比,观察教学实验的有效性。
3.4研究实施
课题研究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9.6~2019.8):论证研究课题的可行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制订研究计划,作好开题的前期准备,?
(2)调查分析阶段(2019.9~2019.10):调查我校学生初高中学习衔接现状及教师衔接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3)实验阶段(2019.10~2020.5):本着“边开发,边实验”的原则,将教师们分工开发出的校本教材用于实验教学中,并定期召开阶段性成果总结报告会,展示研究成果,讨论完善.?
(4)总结阶段(2020.5~2020.6):总结课题实验研究相关资料,整理、汇编研究成果,形成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知识规划,形成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校本教材,学校进行课题成果验收,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争取顺利通过验收。
3.5研究发现或结论
问题与对策1.问题(1)教材方面: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2)教法方面: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且课时较充足。因而课容量小,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但高中数学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且课时少,高中教学中往往会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现过程,侧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3)学生方面:①心理原因:高中学生一般是16~18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时期,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高中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②学法原因: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围着教师转,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到了高中,许多学生往往仍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2.对策(1)注重初高中数学内容的衔接:①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高中数学新授课尽量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如在讲二面角时,要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平面角的概念,进而提出空间角的概念。②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 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成立。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①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立体几何研究的虽是空间图形,但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比如空间平行的转化策略:证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空间中垂直的转化策略: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另外,空间中的角、距离及几何体均可转化。②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形成网络。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要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形成学生的解题思考方法。③ 拓宽吸收知识的途经,培养“授人以渔”的自学能力。数学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但事实上,由于时间的局限,老师讲课的内容是有很的,无限的知识探索和掌握还是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自学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另外,在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要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教师在自学中起好引导、指导作用,教师可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①处理教学内容时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多用教具演示,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定义、概念之间的类比,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要对比学习。对于知识的结构性、整体性和问题的归类方法的选用要为学生作好充分的引导。②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4)打破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的局面,编写适合我校特点的校本教材。
3.6.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理论依据的合理性、编写衔接校本教材、实施尝试性教学方法
3.6.2讨论及需要改进的事项
1.理论水平的制约。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有限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欠缺.?
2.传统数学教学理念对新课程理念的影响。部分课题组成员任教时间较长,习惯于传统教法,教学观念难于马上转变;对衔接教材的开发认识不足。?
3.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影响了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参与教师的涉及面应进一步扩大。
三、主要成果
完成中期论文《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初高中学法教法的衔接》以及结题论文《高一数学教学如何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本课题参加数学的教研活动。
四、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3. 殷显耀主编的《新教学方法》
4.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概论》5.唐瑞芬的《数学教学理论选讲》6.邱华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
【学生风采】
我是德州一中高三七班的徐伟杰,我性格开朗,为人诚恳、乐观向上。平时我喜欢听英语歌曲,翻阅各种生物类书籍。
在今年的省生物学联赛中,我取得了山东省一等奖的成绩,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我很感谢老师平时对我的教导以及同学们对我的帮助。高一时刚刚接触生物,梁老师的课就让我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生物竞赛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而宝贵的经历,从竞赛中获得的勇气与毅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