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沈从文》在除具有新闻稿特有的真实,简练,概括性强等用语特点之外,更用朴实无华,含蓄隽永且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师的风范,可谓是纪念大师的佳作。
朴实无华的用语在文章中随处可见。比如,文中一直没有用“著名的文学家”等字眼来形容他,贯穿全文的称呼就是“先生”。“先生”一词,多是学生对自己老师的称呼;其次便是对身边有文化,有涵养的人的尊称。选择这一称谓,不但展示了沈从文亲切、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敬与爱戴,同时也给文章营造了一种朴实,温馨的格调。
此外,文中还有多处含蓄隽永且富有诗意的描写,展现了大师精彩的一生。如:
“这位曾在沅水流域流浪多年的湘西青年,背着小包袱独自来到了北京。当郁达夫在某个冬日敲开一间亭子间的门时,他看到沈从文只穿着单衣,还流着鼻血,面前却放着一堆厚厚的文稿”
这段文字,简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沈从文来北京之前和初到北京时的经历,“沅水流域”“湘西青年”点明沈从文的家乡和身份。“流浪多年”则指出沈从文在走上文学道路之前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这里作者并没有详细交代他14岁就入伍,在各种军队中辗转,并担当多种职务,目睹过残忍的杀戮与迫害等曲折离奇的人生遭遇,仅用“流浪”一词,就又给这位文坛巨匠的传奇一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流浪”一词又准确地指出在沈从文走上文学道路之前,他的心灵没有固定的归宿,直到他“背着小包袱独自来到了北京”,在那个破旧窄小的亭子间中,在北风呼号的冬日,穿着单衣为了自己的理想辛勤笔耕的时候,当他终于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湘西世界的时候,沈从文才停止了流浪。而且,“亭子间”“单衣”“流鼻血”无不向我们展示出这位大师当时生活的窘迫和身体的虚弱,可这丝毫没有影响这位青年对理想的追求,这也正是沈从文引以自豪的山里人的坚韧和倔强。
“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不可分。”他还曾这样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这段文字算得上是对沈从文的品格及人生追求的最好的也是极其富有诗意的诠释。水是自然的,先生的性情也是自然的,自然地认为自己会和所有人一起老去,所以在自己的巅峰时期流向生命的另一条支流。“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不可分。”大师从水边来,带着像水一样的性格,书写着像水一样的文字虽然姿态各异,却无不有着水的原始、清澈、自然真纯的作品。大师的文学作品里流淌着的是“真、善、美”的思想清流,而在这“水”里,我们也能看到那个带着追求的目光顺沅水而下的青年,那个带着坚毅目光在书笺上苦寻探索的青年,那个带着宽容的眼神行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街头的大师,更能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是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我们的大师就像这样真纯、自然的一泓水,有着海纳百川的性格,有着有容乃大的胸怀,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水的精魂。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幅挽联既是文章的收尾,又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在介绍了大师的生平、经历、品格之后,用这幅挽联做了一个精彩的收尾。没有哀叹、悲伤的话语,没有纪念的语言,读懂一个人便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这也就让我们理解沈老先生的葬礼为何只有亲人与朋友参加,为何充满了舒缓的音乐与鲜花。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自然而来,自然而去,不给人增加无谓的痛楚与苦恼,留给人的是像他的作品一样的美好。所以即便在人生的最后一站,他也用亲切自然的方式与我们告别。
这一刻,大师沉沉睡去,像水一样,流向属于他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