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试阅卷的时候都不禁感慨学生的各种失误,错别字五花八门,审题不认真,误把“不属于”看成“属于”等等。综合来说有下面几类:
一.错别字
表现:学生不重视生物术语的严谨性,在书写时不细心、加上考试时间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II卷上各种失误:“促进/抑制”写成“促制”,“肾上腺素”写成“肾上腺激素”等等。下表是学生在生物必修三册课本中经常惯性写错的字词(加粗为易错字,括号内为写错字)。
对策:对于经常出错的字词,教师应及时督促学生听写、检查、改正。
二.审题不严谨
表现:很多学生做题草率,对于题目中“错误的是”“不属于”不进行标注,导致看到选项时忘记或忽略题目要求,导致错选。很多题目不仔细读题,题目中蕴藏的知识点即考查的知识点、漏洞正中学生要害,学生不留神就落入出题人的陷阱。
对策:对选择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勾画,比如“错误”“不是”,对题目中的考察角度进行分析,真核/原核生物、动物/植物,及时规避考试误区。
三.遗传类书写方式凌乱
表现:基因型书写X、Y不大写;涉及的基因字母不是题目中给出的字母;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基因顺序不对;选取杂交组合时用基因型而不是表现型描述果蝇个体;F2个体的表现型和比例描述时口语化严重、语言不规范。
对策:规范表现型和基因型的书写,基因型均为大写性染色体X、Y,常染色体基因在前,性染色体在后,XY型和ZW型类似。描述表现型比例时,如果包含性别,则性状表现在前,性别在后。题目中造成性别表现不同时,应用雌雄比例来表示。比例用数字比值表示,不能用相等、多或少来文字描述。
四.课本原话记忆不准确
表现:必修一和必修三经常考查对课本原话的掌握程度,学生随意性强、编造课本语句。比如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中有三个词“摄取”“利用”“储存”学生经常写不准确,基因控制性状表达的直接途径经常错写成“蛋白质的合成”等等。
对策:对课本原话和易错点进行强化记忆,通过大量听写和提问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思维固化
表现:无法推测出题人的动机和考察点,没有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不会熟练地进行语言描述将生物术语呈现出来。
对策:对每次试题进行分析,总结出题方式和考查知识点,形成自身的解题思路。语言描述类需要在填空题的讲解时规范语言表达形式,避免口语化和语言的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