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旦在心灵里安顿,就成为人一生的幸福的储蓄。
知识关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存必需。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嘛。哲人说,一个人二十岁如果不读书,他已经老了。
我们每一个都很关注自己的生命实体有多长的问题,但是你真正的生命不在表面和实体,而在精神上和文化上。
为自己做一个生命规划书,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就应该是读书规划,特别是读好书的规划。
背诵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不单单是改变了我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而且还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使我步入一种心灵安适的境界之中。这就是“化”。什么叫做“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特别是经典文化之“化”,更会产生神奇功效。
08年奥动会迎宾用语用了《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背诵论语。
《道德经》只有五千个字。还可看佛学的《心经》《金刚经》
读书之要,除了“取法乎上”之外,还要“功夫在诗外”,就是要读教育之外的书。教师应文化定心。
心性的至善,使人性回归最自然的状态,这时你就会感觉世界大了,天地宽了。
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永远无法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
沈红旗说:“人生成功最为紧要的是,首先要学会傲慢,然后用一生的努力使自己与之相称。”他还说用一生备课。他说:“激情喷涌,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
于漪认为,教师个性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教材个性不同,环境各异,任何固定的模式都不可能一一对应到不同教师的教学上去。用同一个教学模式教学不同的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试图教学往往事与愿违。只有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课文看起来是一种固化的文本,但是因为有作者思想流淌、审美情趣的观照,就有了生命的灵气。当今教育生态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所有的机遇都光顾有准备的头脑。越是读书少,备课所需要的时间越是多,而且课也教不好。
从今天起,你就开始每天拿出半个小时读好书,半年或一年之后,你用一个小时读书,两年之后两个小时。结果你就会发现,备课的时间逐渐减少了,读书的时间渐次拉长了,但你的课却上得越来越好了,而且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
朱永新搞的新教育实验中有个六大行动,其一就是“营造书香校园”,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了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要求在小学六年中,师生共读100本课外书,小学生背诵一本中华经典,中学生背诵一本属于美文的英文书。
我们老师不单单要做班主任工作,不单单是教学,还要把班主任和教学当中有价值的东西,用文字表述出来。
高层次的数学教学,其实是一种数学教育,是让学生智慧生成的思维之旅。他说,世界杯里有激战,也有智慧之争、人格之美。
他们在教师的信任、“放纵”里,享受着被理解被尊重的愉悦,进而生成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
韩军认为,表达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因而写作本非痛苦,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写作人人可为,非作家专利、文人专利,更非个别尖子生的专利。
教育是为统治阶级培养臣民,还是为文明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这个问题虽然非常敏感,但却是教育无法绕开的,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思考和实践的。
学习一旦产生兴趣,进而抵达审美的境界,就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一种心灵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