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发生后,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召开了以此为话题的主题班会,学生一时群情激昂,“杀到东京,血债血偿”的口号甚至也都上了板报,各种杀伐之声不绝于耳……我陷入了沉思——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否与“和平主义教育”的缺失有关,学生中的戾气从何而来,这样的学生是否有一天也会变的如凶残?
目前高中历史教育中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言之无物的简单说教,另外一个就是凌空虚蹈,学生和老师都处在悬浮状态,这样的结果是使学生离真实历史还是很遥远,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必须使历史真正的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和平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而战争的实质是对人的价值的毁灭和别人权利的野蛮剥夺,使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的价值至上、公民的权利至上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让和平的芳华永驻人心。
就和平主义教育这个主题来说,我尝试整合世界名人反战经典语录、相关反战的影视资料,并结合学生自身人文修养实践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世界名人反战经典语录
反战史料浩如烟海,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从中精选初那些反战的伟人们那些语言优美、直达人心深处的“语录”,和学生一起体悟,以期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
材料一、不为大而爱,只为琐细的爱。从细微的小事中体现博大的爱。我们要以挪威为中心,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我们把自己变成传播世界和平的火种,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将会真正是献给和平的厚礼。——《特蕾莎修女在获诺贝尔和平奖时的获奖感言》
设计理由:特蕾莎修女是仁爱的化身,也是反战的英雄,她的以爱来对抗苦难的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让学生通过材料的阅读,获取只有心中有大爱,在从细微的小事中体现博大的爱的一个个体的生成才能使战争真正的远离我们的精神。
材料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约翰?多恩
设计理由:体会反战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人类的局部悲剧和整体命运的的关系,把“世界公民”的种子撒向学生的心灵。
材料三
作为人,我们向要人类呼吁:记住你们的人性而忘掉其余。要是你们能这样做,展示在面前的是通向新乐园的道路;要是你们不能这样做,那末摆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普通死亡的危险。——爱因斯坦
设计理由 爱因斯坦为了制止战争研制了原子弹,在美国对日本使用造成巨大的平民伤亡后,爱因斯坦陷入了对战争痛苦的反思,——回归人性的美好才是通向新乐园的正途。
二、丧钟为谁而鸣——影视资料
经典的反战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很多,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经典部分,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材料一 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经典的反战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选取的镜头1
名单上的犹太人到广场登记后,将用火车分男女两批送往捷克的兹维陶?布伦利兹——军火厂所在地。辛德勒告诉先期到达的犹太男人:妇女列车已离开了普拉绍夫,很快将到达军火工厂。妇女列车在行进着,车厢里一片欢腾。然而。火车却开到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妇女们被命令脱光衣服进行沐浴消毒,传说中的可怕事情终于降临到了她们身上,人们一片惊恐。
选取的镜头2、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党卫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选取的镜头3 一个犹太人将全体工人签名的说明信交给辛德勒,万一他被捕,上面有所有人的签名。 辛德勒激动得热泪奔流、难以自持。面对语无伦次的辛德勒,斯泰恩真切地说:因为他才使1100名犹太人幸免于难,他们的后代也蒙受了他的恩泽,永志不忘。辛德勒说:“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可以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赚点钱……我太荒唐挥霍了……)”辛德勒泣不成声地伏在他的会计师肩上跪了下来,工人们纷纷围上前来抱住了他们的救命恩人。辛德勒走了,人们久久地尾随着,目送着他直到尽头。
选取理由 让学生在历史镜头前面“神”入历史,在震撼的历史画面前感受战争的残酷、荒谬,感受战争带来的人性的扭曲,感受战争中那些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的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珍视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做起
战争的实质是对人的价值的毁灭和别人权利的野蛮剥夺,所以尊重和珍视自己的生命,尊重和珍视他人的生命,也是和平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和平主义的践行。
近年来,各种视他人生命如草芥,残害亲人、朋友和陌生人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尤其让人痛心的是,残害他人生命中的一个群体还是大学生。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室友案,吉林大学生杀害室友案宣判 郭力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上海某名牌大学林慈剑弑母焚尸案,最近今天又有云南赛家鑫强暴杀人案。他们的残忍程度和二战南京大屠杀中的日本军人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中营的纳粹有何区别?他们杀人的理由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极度的冷漠和残酷,骨子里缺少基本的人文修养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这些材料,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认识和体会,反思是什么让文质彬彬的大学生变为极端凶残的杀人犯,我就联合政治组李海涛老师在五班和六班尝试进行《丧钟为谁而鸣——中学生人文主义教育系列》讲座,不求立竿即见影,但求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