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自己最喜欢的就是诗词,自己认为在教学时应该是驾轻就熟的;孰料,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碰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主要有:对诗词的把握不够具体,臆想猜测的成分太多,情绪化理解太多,不太符合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践中我注意调整自己的思路,深入理解文本,深入了解学生,多听老教师的教诲,慢慢自己也算有了些头绪,下面我将以李清照的《永遇乐》为例,总结一下自己半年的心得。
李清照是一代词家,少年时便名噪一时,初露锋芒,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她走过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青涩,走过了“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了“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孤独惆怅。而到了晚年,心境更为悲凉,词更为凄婉,千言万语汇成汩汩细流,让人的悲伤从心底溢出,《永遇乐》便是李清照晚年流落南方杭州,逢元宵节时的感旧之作,与万人欢笑中的独自啜泣,让人为之动容。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元宵佳节时的景色,薄暮时分,夕阳之霞光犹金光闪闪,赤红璀璨;暮云弥漫,围着碧玉一样的圆月;远处的柳树氤氲在浓浓的烟霭中,原本青翠的柳色似乎深了几分;不知谁家玉笛暗飞声,传来了《梅花落》哀怨的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慢慢调谢了,徒留枯干的树枝寂寞地面对着黄昏。春意究竟在什么地方,谁又能告诉这位孤独苍老的老人?那些来来往往的行人,那些穿着华丽,笑语盈盈的友伴又怎能懂得她。
下阕对比了过去与现在,词人看着窗外,她的心似乎又回到了汴京,回到了那个天真烂漫的年代,那是街上的女子们戴上镶着翡翠的帽儿,插着用金钱捻丝所制的迎春雪柳,结伴观灯,无忧无虑,甚是热闹。只可惜往事已成空,“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亡国之痛,夫死之悲,流落之苦接踵而至,她只能百无聊赖的活着。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在别人的笑语声中重温旧梦,词人的泪水和着游人的笑语,度过这痛楚且漫长的节日之夜,这是何等的悲凉!
这首词悲个人叹个人的遭际,个人身世的悲伤,但这不仅仅是“落难贵夫人的哀伤”;在字里行间中也反应了逃亡人民共同的哀愁,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只知享乐,忘记国耻的国策,内容也较为丰富一些,如何把这样的一首词完整地讲出来呢,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首先,齐读这首词,而后请两个同学分别朗诵。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把握情感,读出词人那敏感而又脆弱的内心。
其次,让学生找出上阙描绘的景色,让学生细细品读三个反问句,“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从三个小短句中,可以读出词人“物是人非”的惨淡心境,读出词人怀念旧都,春意唯少的哀思,可以读出词人居安思危,“天有不测风云”的慨叹。不安的现实与欢乐氛围交织,愁绪萦绕心头。
再次,让学生找出下阕中的手法,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体会作者利用节日的欢愉景象对比主观心绪的悲凉。
紧接着,让学生找出“怕”的内容,理解“笑”的内涵,词人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众人欢笑时的哭泣才最为可悲。
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这首词,读出词人心境的低沉还有内心中激愤的情怀。
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教学中的层层追问,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词人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语言,品出词人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索,去探究;在发言时,给学生更多的鼓励,给学生必要的提示,让他们感受到走进作者的喜悦。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在深入理解文本上下更多的功夫,并用更为清晰流畅的语言讲述出来,在深入浅出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时候自己也因为过于关注教学本身,总是想要包揽一切,忽略了学生个体性的见解,让课堂少了些不同的声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因为课时的原因,自己这学期听课相对较少,学到的东西相对少很多,所幸的是,办公室的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才能使我对课程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在课堂上才能有更多自信。前方的路依旧漫长,但是我相信有我的努力,有同事们的鼓励和帮助,我能走的更稳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