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是如今我们高中教学改革的核心,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1121高效课堂模式”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们学校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已经由理论落实到了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反复的检验和修正,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也愈加成熟。但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使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实效,仍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作为一名新教师,自己在这一年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小组教学的优缺点感触颇深。所以我想从自己的教学经历出发,谈谈这一年来自己对于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有关学习小组建设和优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学习小组的重要性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可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但是学习小组有其自身的系统,它是由性格迥异、成绩参差个体组成,我们必须通过系统结构的优化让小组作用发挥到最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正是让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再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不断修正自己对于教材知识认知的过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和认知结构不同,所以对同一个问题认识结果很难相同。有的深刻、有的浅薄、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等等,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学习。因此学习小组在提高学生整体水平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上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小组现状之己见
高一这一年,自己负责六个班的政治教学任务。有的班级学习小组很成功,有效地发挥学习小组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形成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但也有学习小组作用发挥的不到位,不仅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整体水平的发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小组规模不一,效用不一。有的班级分为11个小组,每组6人,有的班级分为8、9个小组,每组8人。从目前我们学校的硬件配套来说,课桌较大占用了很大的空间,如果8个人一组,很难让这8个人进行有效沟通,往往是两三个同学为单位,甚至有的同学介于空间不够也就不愿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了。6个人一组的话,学生之间好沟通一些,也便于组长统一各方意见从而深入探究问题,而且可以缩短无效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构成上难以考虑性格因素,往往因为“核心人物”的缺位而限制小组功用的发挥。入学时班主任进行分组时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成绩搭配和男女比例协调,学生个人的性格因素没有列入考虑范畴。但是在小组的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存在小组成员性格不合的问题,一种是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与同组同学分享和交流,一种是有个别同学性格孤僻难以融入小组,当然还有其他情形。我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是遇到的这两种,因为看到别的小组的同学讨论的很激烈,但有的小组不讨论甚至不配合。询问过之后学生们给出的原因汇总出来就是上述两种情形,所以说我们在小组的构成和优化,以及“核心人物”即优等生的小组领导能力的塑造上还欠缺功夫。
小组评价方面,各科老师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一年来,我观察到,每位班主任为了班级的良好运行都对自己班的小组评价进行了诸多评价,主要是从日常表现和成绩上进行综合,但是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各科老师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小组加分制,上课表现和导学案的完成情况都会量化成一个分值,每半学期汇总一次转化为奖惩项目。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有的时候可能有的小组积极一些所以得到的分数高但有的小组可能不愿意表现而难以体现到小组评价上来。但是可能这部分同学在其他学科会很积极,所以各学科老师在小组评价上可以相互借鉴,从而给小组一个公平客观的评价。
三、学习小组建设的几点建议
由于自己作为任课老师所观察到的只是学习小组在自己学科上的表现,所以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对小组建设方面提点零散的建议,不当之处也希望各位同仁谅解。
小组规模应以4-6人为宜,小组规模越大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所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4-6人一组非常必要。现实中,由于一中实行的是大班额制,6人一组的话就得有11甚至12个小组了。分组太多,教室的空间难以容纳,所以这一点在落实上确实存在困难。但是过犹不及,为了使小组作用能发挥到最大,我们在分组过程中需要重视成员数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进度的影响。
小组的构成上应在多观察每个小组表现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小组成员之间能够性格互补,同时注重对小组“灵魂人物”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是自己小组不可或缺的一员,而“灵魂人物”是这个整体的关键一环,他的作用发挥得好的话可以提升整个小组的实力。所以我们应该在着眼于小组整体性的基础上注重小组内部的结构和性格优化。
小组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不仅要有小组的综合评价,还要汇总各科老师的评价,这样才能为全面认识这个小组提供真实的数据和参考,又有利于班级实力的提升。同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评价小组的时候应该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于小组内落后的同学可以优先给予精神嘉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对于小组的意义也很重大。因为每个小组成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防止小组中落后的同学因为成绩的原因而担忧自己被其他同学所排斥,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抛给这部分同学,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自信和为小组争光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素质教育“不抛弃每个学生、不放弃每个学生”的具体展现。而对于小组内学习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注重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也是七班班主任周晓晶老师教给自己的办法。
在高效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注重对于学习小组建设的理论和实际研究,因为学习小组作为高效课堂的基本单元关系重大。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目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自己教学的深入希望能在这方面有更加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