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在《生活与哲学》这本书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根本不会读课本。自主课的预习无非是把课本上的内容照搬照抄到导学案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是并不清楚这节课到底讲什么问题,有几个知识点,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也不明白自己对课本上的哲学原理有没有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更提不出什么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为此,我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的阅读课本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重视“引言”——注意前后单元(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教材,每一单元(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单元(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单元(课)与前一单元(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2.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3.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准确、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四课中的重点名词“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规律是联系”。简单地说,规律就是联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规律”这个哲学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固有”意味着规律具有客观性,不是人赋予的,“本质”意味着规律不是现象的,必须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认识和把握,“必然”意味着肯定如此,不是偶然的,而“稳定”则意味着规律不是多变的。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运动过程中”。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章可循”的。
4.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如“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就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5.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高一《经济生活》:“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调节实现的”。因为“主要”对应“次要”,所以,课本上那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市场调剂不是资源配置的唯一实现方式。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另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实现方式呢?——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就初步地、灵活地把握了市场调剂和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6.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7.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8.层层追问——发散思维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9.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
10.深度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1.联系自己的生活情况——理论联系实际
哲学源于生活,所以在阅读课本的时候一定要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特别是自己身边的鲜活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