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验中学高一(五)班
时间:2015年5月12日
(课前大屏幕放片1:题目及作者,背景为金陵古城。上课铃响。)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诗词让人的心灵不死。这句话在北宋一位词人那里得到了印证。他两度被罢相,在位时锐意改革;沦落时,被统治者一脚从汴京踢到了金陵,他最终忧愤而死。这个人就是——
生:王安石。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板书: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教师播放片2。)
师: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这首词刚发到大家手中,大家齐读一遍,要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节奏。
(教师播放片3。)
(学生齐读全词,教师板书学生的错音及节奏把握不准的地方。)
师:大家看“背西风酒旗斜——”
生:chù。
师:对此漫……荣辱?
生:jiē。
师:这是两个字音,大家把正确的读音标注在书上。另外,“但寒烟衰草凝绿”是一三三顿,还是一二二二顿?
(学生两种观点都有,教师示意读一三三的同学站起来解释理解,老师未置可否。)
生:我觉得应是一二二二顿。“寒烟”怎么衰呢?“衰草”是一个意象呀。
(其他同学支持一二二二顿。)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很准确。正确的是一二二二顿。咱们带着更正的字音和节奏,把这首词再读一遍,注意把握这首词上片写了怎样的景?下片写了怎样的事?桂枝香,开始!
(学生再读全词。)
师:谁来说说写了怎样的景?说了怎样的事?(教师展示幻灯片4:整体感知:有感情地再读全词,并思考:作者登临时,看到了怎样的景?想到了怎样的事?)
(学生沉默。)
师:既然大家对全词还不太熟悉,那咱们再来读一遍。桂枝香,开始!
(学生三读全词。)
师:谁说说写了怎样的景,说了怎样的事?
(学生沉默,教师耐心等待。)
师:写了怎样的景,这个问法的答案是“景物名称”,“怎样的”应是形容词。
生:千里的澄江,如簇的翠峰,残阳,西风,彩舟,星河,飞起的鹭。
师:说得比较全面,还有一个“淡淡的云”。除此之外,还写了怎样的事呢?
(学生无语。)
师:要说什么事,那就是“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生:六朝竞逐繁华,商女犹唱后庭遗曲。
师:景是幽美之景,事是叹息之事。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那么,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大家来看大屏幕。(教师展示幻灯片5:个性发现自读全词,思考并讨论: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个词或哪句诗中读出来的?要求:1.思考两分钟,小组交流四分钟;2.咬文嚼字,品味语言;3.小组展示,并有感情诵读。教师复述强调要求。)
师:要求大家清楚了吗?
生(齐):清楚了。
师:好,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小组或前后位再交流。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后,教师提示学生交流讨论,学生热烈讨论。)
师:需要延长时间吗?
生:(部分)需要。
师:好,延长一分钟。
(学生继续讨论,讨论完的陆续坐下,教师等待学生坐定。)
师:现在哪个小组把自己讨论交流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生:我们选的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寒烟衰草”是借景抒情,抒发作者悲叹的感情。
师:借景抒情,这个词非常关键,点出了基本的术语名称,继续。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生:悲叹。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作者想到了六朝的往事,一去不返,这里写的景比较凄凉的。
师:“寒烟”、“衰草”可以看出来。
生:表达是悲叹的感情。
师:他悲叹什么呢?
生:悲叹六朝不存在了,希望当朝统治者借鉴。
师:这个同学揭示了怀古诗的一个特点,通过看古事古人,来讽今。统治者呢?
生:统治者比较奢侈,比较腐败。
师:所以得到一种悲叹的感情。这个同学分析得非常好。那么谁给大家读一下呢?
生:是我读还是别人读?
师:听你安排,你做主。
(学生惊异,稍后平静,学生读这两句。)
师:如果在诵读方面做指导的话,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生:注意几个比较重要的景。
师:注意里面写的景。还有吗?
生:还要注意作者表达的感情。对现在统治者的不满。
师:把诗中蕴含的感情要读出来,这是比较重要的两点:关注到景物和作者的感情。好,咱就试着按这位同学所说的两点,把这两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这两句。)
师:能背过这两句吗?
(学生点头。)
师:我们趁热打铁。开始。
(学生齐背这两句。)
师:非常棒,你请坐。其他组?
生:我们选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通过运用商女的典故,讽刺宋朝统治者贪图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表达作者对宋朝衰败的担忧和无奈。
师:担忧和无奈。你怎么体会出来担忧和无奈?
生:国家统治者像商女一样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由这样的人统治国家,作为爱国者的王安石来讲,肯定是担忧的。同时,他被罢相,自己又无能为力,因此很无奈。
师:你的分析很到位。还原了词人的真实形象。那么怎样有感情地诵读呢?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师:齐读一遍。
(学生齐背这两句。)
师:同学们,除了关注诗句中的主要景物及作者情感之外,我们还要关注什么?
(学生沉默一会,有学生回答)
生:我们还要关注重读的音和停顿。
师:你说得很好。“重读”也就是“重音”,“停顿”也就是“节奏”,再加上刚才咱同学说的前两点,诵读应注意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好,让我们把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标标重音,并划划节奏。
(学生标注原诗句)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下?
生:我觉得“至今”“时时”“犹”“遗曲”应重读,停顿应是二二结构。
师:大家读的时候,注意“语断气不断”的要求,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说在停顿处要注意声音的延长。大家试着读一读最后三句。
(学生有感情地读,注意到了声音的延长)
师:大家能不能背下最后三句?试一试吧。
(学生有感情地齐背最后三句诗)
师:大家诵读得挺到位。咱们看看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我们组选的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是一幅远看的图。江水澄澈,绿色的山峰在远处聚积着。作者看到的景很美。
师: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师:热爱(教师板书这两字),王安石看到了国家山河的美。那跟怀古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因为对山河的热爱,又看到统治者不珍惜,所以才有了下阙中的悲叹、无奈等感情。
师:也就是说作者的感情缘于热爱的情感,所以说王安石首先是一个爱国者。你分析得很好。那么读描写景物的句子,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读出这种热爱的情感呢?
(学生尝试用稍轻松的语气读。)
师:这位同学对情感的分析与把握很到位了。咱们大家齐背一下这两句。
(学生有感情地齐背这句。)
师:其他组?
生:我们选的是“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课外注释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于南京,但他们竞相奢华,以致亡国遗恨络绎不绝。想到北宋的处境,想到统治者仍在欣赏艳曲《后庭花》,真的既悲愤又感叹。
(教师板书:悲愤、感叹)
师:你分析出了两个关键词——悲愤、感叹,那么如何理解“漫”这个字呢?
生:这个“漫”是“徒然”的意思,也就是“白白地”意思,也就是说统治者来此凭吊,只是空感叹一下,而根本没有触动他们改革进取的心。
师:分析得很好。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了。那么如何读才能把这种悲愤、感叹的感情读出来了呢?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师:这位同学通过声音的延长,以及重读的把握,把历史的沧桑感和感叹、无奈的情感读出来了。好。大家跟着齐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地齐背这几句)
师:下阙基本上分析完了,大家看看上阙。
生:我们组分析的是“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这两句诗里“残阳”“西风”“斜矗”给人的感觉是苍凉的。尤其是“斜矗”,都不直了。
师:那为什么是斜矗呢?
生:跟作者的悲凉的心境有关呀。
师:“斜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直地立着。
师:我认为此处阐释过度了。大家想,我们升旗无风的时候,国旗的五个星都能看到吗?
生:不能。
师:如果我们把旗帜倾斜,五个星都能看到吗?
生:能。
师:这就对了,酒家斜插旗是为了让顾客能看到酒店的招牌,而不是传达了某种情感。比如上海南京等地逢国庆人们就斜插国旗,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认为你的分析有些牵强。其他的分析还是很到位的。那你试着把这个悲凉的心境给大家读一下。
(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两句。)
师:大家背一下这两句。
(学生有感情地背这两句。)
师:谁再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这几句里既有河面上的景物——彩舟、鹭,也有天上的东西——淡云、星星,可描写的有高有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师:你分析得非常好。你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下。
(教师标注“热爱”两个字,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两句。)
师:还有展示的吗?(学生没有举手的,教师环视四周,耐心等待。)
师:我们来看首句,这里写了登临的季节、气候。交待了写作的背景。做了较好的引入。
就让我们带着对王安石词的最新理解,来把这首词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
师:大家试着背一遍,可以吗?
(大部分学生有感情地齐背这首词)
师:大家背得非常好。我们的展示可能解决了你的部分问题,你还有疑问吗?(老师耐心等待,二分钟后。)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师:你请讲。
生:上阙这四个句号,我觉得一、三句写得悲景,二、四句写得乐景。这四句如何统一起来呢?
师:很好。还有吗?
生:老师,“桂枝香”是什么意思呀?
(同学们大笑。)
师:大家请不要笑,这个问题幸好我有储备。大家来看大屏幕,这个问题挺有价值的,看完你就不笑了。
(大屏幕显示:《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是词牌名。兹以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为准。双调一百零一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押入声韵。一韵到底。《桂枝香》这个词牌最负盛名的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师: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一遍。)
师:长见识吧。再来看第一个问题。我记得王国维有一句话“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肯定和作者的心境有关,怀古词的特点就是观某景、想某人、忆某事、抒某情,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想到六朝统治者,想到了亡国络绎不绝,自己又被罢相,所以复杂情感间杂一起,从这里可以读出来,所以景复杂,情更复杂。
(学生点头表示明白。)
师:大家看黑板。王安石,安石嘛,他就是一位执著的国家建筑工。这一块忧愁的石头,悲愤的石头,他正绞尽脑汁寻求最合适的安放,他要扶大厦于将顷,挽狂澜于既倒。可是统治者不领情。他只能泪洒宣纸,泣成诗篇。王安石带着对美好河山的热爱去了,带着对将倾大厦的担忧去了,他的诗作怀古伤今呀。好,让我们饱含感情,齐背这首词。
(学生有感情地齐背全词。)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王安石的最新理解,继续关注他的人,他的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