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理论载体。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正确对待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成为一项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既不能受教材的束缚,陷入唯本主义;也不能脱离教材,导致自由主义。对于教材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借鉴教材的呈现方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与之相应,教材在展示一个概念、一个观点、一个理论时,采取的基本模式为:先提供生活素材,然后逐步归纳出教材知识,也即: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也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
借鉴这一基本思路,我们的教学过程也应是“水到渠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感悟人类认知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者以渔。一个掌握了研究方法的人比一个纯粹的“知识的集大成者”更会学习,更会有成就,更会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更能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高效掌握教材理论观点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时效性较强。政治教材,每年都要修订。虽然2014年山东省高考,只在新旧教材的交集处命题,较为谨慎,但这不代表趋势。对于教材的增删、修改,特别是新提法,要及时整合到教材相应位置。
对于教材的概念、观点、原理,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要尊重教材的内容和表述,不随意增加内容和变通说法。可适当打破教材顺序、挖掘知识逻辑,整合教材,并采取多样化的呈现形式。
从微观角度讲,要根据用途分类突破。对于只用于解答选择题的知识,应立足理解和再认。对于经常用于解答主观题的知识,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就记忆方法而言,记忆无良法:一回生、两回熟、熟能生巧,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记忆有办法,简介其六:一是情景记忆,变抽象为具体,利于理解、记忆和运用;二是关键词记忆,集中有限时间抓住中心,提高记忆效率;三是比较记忆,把相似知识点比较记忆,相同之处减少了记忆量,不同之处在区分中加深了印象;四是逻辑记忆,挖掘同一知识点下具体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打破原有顺序,便于推理记忆和回忆;五是整合记忆,同一问题的多处表述合并记忆,思路更清晰、掌握更全面;六是不断滚动复习,在记忆的衰减周期内适时记忆或经常采取“过电影”方式加以记忆。
从宏观角度看,应构建实用的知识网络。通观各个复习阶段、各种辅导资料,网络构建无非三种形式:框图式、括号式、核心发散式。一般而言,框图式网络能够展现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但这一点在考试中基本没有价值;核心发散式的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但主要适用于二轮,同时,只能作为案例不能作为框架;而括号式知识网络暗合了“检索和运用知识”的高考要求,成为我们的首选。构建实用的知识网络,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只列主观题需要的知识;二是序号化,心中有数、如数家珍,变大概为精确。
三.尊重但不能迷信教材
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正如其本身所言,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结合教学实践,综合多方观点,以必修4为例,谈谈新教材中存在的值得商榷的几个观点。
关于静止的含义,其中一句为“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而大纲版教材表述为“事物某方面的性质在一定阶段、一定时期基本没变”。前者强调主要性质,后者强调某方面的性质;前者强调没有发生变化,后者强调基本没变。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新旧教材关于静止的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无需争辩。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两个论据提到“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这两个论据都没有提及“生理活动”,与总论点不一致。
关于事物性质的决定,新教材表述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大纲版教材表述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一个复杂事物包含的矛盾不止一个,相应地,其性质也是多样的。事物某方面的性质应该是由相应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未必都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新教材的表述显然不如大纲版教材表述的更为准确。
量变与质变的方法论,新教材有两点不合理。一是“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实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还提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显然片面。而大纲版教材的表述为“重视量的积累”。此外,新教材还删除了“坚持适度原则”这一方法论内容及其世界观依据,而这一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
类似现象还有很多,不再赘述。这都告诉我们,对于教材观点,不可迷信,应该坚持真理,坚持从生活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